你用过扫地机器人吗?盛康配资
这是一种勤勤恳恳的家用电器,它们会小心绕开所有障碍物,永远贴着墙根走,电量不足就自动回充。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也很少与他人起冲突,只是在自己的工作上兢兢业业。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一个家用电器,以上描述都是优点,可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以上描述就显得特别憋屈。
扎心的是,我们不少人就活成了扫地机器人的样子。
极少给别人添麻烦,可别人把我们的友善当作理所当然;
很少与他人起冲突,可别人却心安理得享受我们的退让;
口头禅是“没事”“算了”,可别人明知我们不情愿却依然在试探我们的底线。
展开剩余92%我们已经发现了,明明自己是一个对外界充满善意的人,可是外界世界却没有善待这样的自己。
因为,世界不会善待“扫地机器人”。如果一个机器很好用,那么TA只会被频繁使用。
这个世界遵循着不公平的规则在运行。苦会流向擅长吃苦的人,委屈会流向擅长委屈自己的人。
你说再多次“没事”“算了”,世界也不会给你颁奖,而是默认下一次还可以麻烦你。
图片来自网络
学校里只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与自我相处,如何好好对待自己,如何在社会这场生存战中提高自己的存活率。
你和所有人好好相处,唯独漏掉了自己。那些委屈和忍受,是一场情绪的自我“霸凌”、自我“剥削”。
你活成了最让人省心、最容易相处的样子,但代价是,你牺牲了你的快乐和个性,活成了一个兢兢业业的扫地机器人。
我们该如何好好地跟自己相处?
如何不压抑、不讨好地活出真正的自我?
今天让我们一起聊聊,自己与自己相处的那些事。
01
每次说“好的”之前
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收到过没有边界感的深夜长语音、八竿子打不着的帮忙、道德绑架式的“举手之劳”吗?
如果你是一个不擅长拒绝的人,那么,以上这些“破事”就一定找上过你。你可能会不爽、可能会犹豫,但最终面对那些并不友善的打扰,你还是打下了两个字“好的”。
然而,“好的”之后并非感谢,而是下一次“在吗”。
因此下次有人再说“拜托你了,帮我一下吧,你最好了”的时候,请先不要像机器人一样收到指令回答“好的”,而是先思考三个问题:
这件事和我有关吗?盛康配资
这件事我不做会对我有影响吗?
就算有影响,我在乎吗?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那么这个请求你可以干脆利落地拒绝。
停止你那泛滥的责任心,拒绝不会让事情崩溃,拒绝不会让地球停转,就算拒绝让对方遭受了损失,那也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事实就是,当你说“不”时,对方转头就找到了平替,他们永远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所以,请你在问过内心后,干脆利落地说“不”。
被拒绝不是你的污点,是对方的课题。成年人应当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你要做的,就是把善意放在更值得的事情上。
图片来自《老友记》
02
远离那些消耗自己的人
做人要有正确的“三关”:关我什么事,关你什么事,关他什么事。
《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作者 老杨的猫头鹰
做人要有正确的“三关”:关我什么事,关你什么事,关他什么事。
《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作者 老杨的猫头鹰
也许你生活中也遇到过“消耗型关系”。
比如,对方总是在有事时才来找你,倒下一堆情绪垃圾后潇洒离开;
比如,对方总是有意无意地贬低你,每次和TA聊天后,你总是会陷入自我怀疑和沮丧中;
比如,对方从不尊重你的想法,而是强势地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让你妥协。
种种关系,都属于“消耗型关系”。
图片来自《黑暗荣耀》
可怕的是,你勉强维系的“消耗型关系”从不会成就任何人,它只会蚕食你的精力,占据你的时间,分散你的注意力,消耗你的生命力。破人、破事一点点侵占了你的生活,让你没有余力去关心那种真正值得关注的事。
所以,成年人真正的成熟,是学会给关系做减法。这不是冷漠,而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这个理论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而处理矛盾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充分察觉出什么课题属于自己,什么课题属于他人。我们只能解决自己的课题,他人的命运我们无力干涉。
切断消耗型关系,反复练习“拒绝”,建立自己的边界,培养“自我优先”的意识。当个体从情感融合的关系中抽离盛康配资,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时,才能真正实现情绪独立。
不要因为被人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没用”,就丧失继续做某件事的勇气;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你怎么变胖了”,就在众人面前羞愧难当;也不要因为别人说了一句“没想到你竟然是这种人”,就又生气又着急地跟人解释个没完。
成熟的标志就是不争辩,不解释,不追问,你说“你会飞”,我就说“注意安全”。
图片来自网络
希望每个人都能跟自己做 5 个约定:
只要不是指名道姓地说我,那就不是说我;
没有通知我的事,一律装作不知道;
没有邀请我的局,一律不打听;
只要没直说,就当听不懂;
就算直说了,但我不爱听,就当没听到。
《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作者 老杨的猫头鹰
希望每个人都能跟自己做 5 个约定:
只要不是指名道姓地说我,那就不是说我;
没有通知我的事,一律装作不知道;
没有邀请我的局,一律不打听;
只要没直说,就当听不懂;
就算直说了,但我不爱听,就当没听到。
《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作者 老杨的猫头鹰
03
不为主线以外的事情分心
要想脑子不受累,一定要记住这 4 条原则:不为还没有兑现的承诺提前开心,不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提前担心,不为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过度闹心,不为主线任务以外的事情过分热心。
《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作者 老杨的猫头鹰
要想脑子不受累,一定要记住这 4 条原则:不为还没有兑现的承诺提前开心,不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提前担心,不为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过度闹心,不为主线任务以外的事情过分热心。
《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作者 老杨的猫头鹰
手机和网络让我们和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但是也让世界“入侵”我们更容易。
图片来自博主暹罗厘普
我们全天候接收来自世界的信息,在这个热点火冒三丈,在那个头条的评论区大打出手,为了千里之外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消耗情绪,结果留给自己的精力严重不足。
对别人的生活如数家珍,对自己的日常乏善可陈。
是我们的人生本就不如别人精彩吗?不,是我们太久没有好好关注、经营自己的生活主线了。
我们每个人可以试一试用“长焦镜头”“微距镜头”来观察自己的生活。
抬头远看天际的飞鸟,低头聚焦藏在草丛里开得正好的小花,定格下班路上恰好的晚霞,把镜头对准晚上从冰箱里拿出来冰得正好的可乐......
这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才是我们更值得关注的东西。
图片来自《住宅区的二人》
当我们花太多的时间谈论别人、关注别人、在意别人,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不够专注。在人与人联系越紧密的时代,越需要划清自我边界。
我们的人生主线从来都只有一件事,活好自己这一生,别的都无关紧要。
图片来自《我们由奇迹构成》
人生这趟车,总得先把自己安置好了,才有余力给别人让座。
在文章的最后,小编推荐你阅读百万畅销书作家老杨的猫头鹰的新书《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
在这本书里,老杨说:
“我们都是被突然‘扔’到这个世界的,没有人问你愿不愿意,也没有人告诉你这一生该怎么过。
“圣贤提醒你说‘既来之,则安之’,可没有具体说‘怎么安’。你也经常宽慰自己说‘来都来了’,可依然不知道‘来干吗’。
“十八九岁,高考刚结束,你对学科、前途、职业一无所知,却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
“二十四五岁,大学毕业,你对人生追求、商业世界的运行规则毫无概念,却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事业。
“三十岁不到,你在对自己、对人际关系、对人情世故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却被要求确定人生伴侣。
“如此说来,人生出问题本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可这就是人生啊,假装容易又平坦,其实每一步都艰难。
“但我要提醒你的是:选错了没事,比不过没事,单着也没事;看手机没事,睡到中午没事,乱花钱也没事;不对讨厌的人笑没事,大声哭没事,不那么乖也没事;软弱可以,逃避可以,承认自己痛苦也可以;朋友不多没关系,飞机晚点没问题,有人不喜欢自己也很正常。
“你只需记住,世上只有两种事:一种是好事,一种是你暂时还不知道好在哪里的事。”
这是⼀本送给当代年轻⼈的⽣活“真⾹”指南,帮助我们学会自如应对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婚姻、职场等关系。
《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延续“⽼杨式”毒⾆,脱⼝秀般的松弛表达,超适合自我内耗、焦虑、拧巴、不自信、敏感、内核不稳的人去看!
赠书
说说你对本书的心动理由盛康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智赢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