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北晨 通讯员 刘丹 赵云祥 焦楠聚宝盆配资
在中原大地纵横交错的铁轨上,一列列电力机车轰鸣而过,将旅客安全送达目的地、将货物及时运往四方。这背后,是星罗棋布的牵引变电所默默输送着强劲动力。作为电气化铁路的“心脏守护者”,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新乡供电段通过“大兵团”作业模式在变电所检修现场掀起效率与质量的双重变革,这不仅是生产组织方式的迭代,更是铁路人在时代挑战面前对“交通强国”使命的深刻诠释。
从“分散游击”到“兵团作战”
在这个段的调度指挥图上,57个变(配)电所如珍珠般串联起京广、新兖、太焦等6条繁忙干线,设备管辖范围横跨豫、晋、鲁三省十市。然而,随着铁路集约化发展,这个段变电检修车间职工总数从300余人锐减至150人以下,设备增量、人员减量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分组包保”模式下,单个班组受制于人员、技术、装备的分散配置,完成一座变电所的检修预试需耗时30天,安全措施重复办理、人力资源低效消耗等问题积弊已久。
展开剩余80%变革始于思想破冰。变电检修车间主任刘翠敏锐洞察到,传统检修模式的症结在于“资源碎片化”——技术骨干分散在8个班组,“小而全”的配置导致“散而弱”的效能。她召集相关人员开展头脑风暴,提出打破“包保责任田”,构建“专业化集团军”的思路,通过跨班组资源重组,将分散的“五指”握成“拳头”。这种变革暗合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系统思维——3至5天集中攻坚一座变电所,看似是时间的压缩,实则是安全措施办理次数从每月20次降至4次的流程再造,是签发工作票、现场监护等关键岗位人力投入的精准优化聚宝盆配资,更是对安全与效率辩证关系的重新解读。
3月6日,高平变电所现场,22名来自不同班组的技术骨干组成的“大兵团”正在上演高效协同的生动实践。高压室里,负责隔离开关检修的小组与试验组通过“检修-测试-复验”的流水线作业无缝衔接;主控室内,远动系统调试组与保护装置校验组依据预先制订的作战图同步推进。刘翠手持的分工表上,每个作业节点精确到分钟,每个风险点标注着三级防控措施,这种军事化的组织调度,让“交叉作业不冲突、平行施工不混乱”成为现实。当85分钟“天窗”时间内完成常规模式下3天的工作量,现场响起的不仅是设备合闸的脆响,更是对传统检修范式的有力突破。
从经验导向到数据驱动
变电所设备的预防性试验,本质上是对“电力心脏”的深度体检。那些藏在绝缘层下的放电隐患、躲在绕组深处的接触不良,唯有依靠“望闻问切”的精湛技艺才能精准捕捉。在“大兵团”作业模式下,技术传承与创新碰撞出耀眼火花,既延续着铁路检修的“工匠精神”,更注入了现代设备管理的“精准思维”。
回忆起2015年新乡变电所主变检修往事,老职工仍记忆犹新:当直流电阻测试数据超标聚宝盆配资,年轻技术人员面对“是否吊芯”的抉择时,老职工展现出的是“数据+经验+逻辑”的立体分析能力:色谱分析锁定乙炔超标,判定内部放电;变比测试验证绕组故障;多次直阻测量精准定位股线断裂。这种“定性与定量结合、试验与原理互证”的诊断方法,如今已成为“大兵团”作业的技术准则。
4月19日,汤阴变电所内,“大兵团”作业组成员曹凯精准识别并排除211断路器上部触头连接螺丝断裂安全隐患,就是一个生动例证。作业中,他依靠肉眼捕捉外壳缝隙的细微异常,结合断路器动作时的振动频率变化,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的多维感知精准锁定隐患。这种自信,源自这个段多年来坚持的“技师讲堂”“故障案例库”等传承机制,如今,“大兵团”作业组成员作业时都能独当一面。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手段的迭代升级。随着智能化仪器的普及,“大兵团”配备的便携式局放检测仪、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正将传统经验检修推向精准检修。3月7日,高平变电所内,技术人员通过局部放电试验数据的波形分析,精准定位到套管内部的微小裂纹,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绝缘击穿事故。这种“仪器检测+人工诊断”的双重保险,让隐蔽缺陷无处遁形。正如车间技术主管刘亚伟所言:“我们手中的仪器越来越智能,但人脑的分析永远是核心。机器给出的是数据,而赋予数据意义的,是铁路人对安全的敬畏之心。”
从被动检修到主动防御
当“大兵团”作业模式在多个变电所连战连捷,体现了这个段变革的深层逻辑,将“人、机、环、管”四要素进行最优配置,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安全效益的最大化。
“大兵团”打破了传统班组的行政壁垒,建立起“专业小组+项目负责人”的矩阵式管理。每个作业小组由“技术骨干+青年能手”组成,形成“老带新、强带弱”的人才孵化机制。在汤阴变电所的检修现场,特级技师闫宝通过“理论授课+实操演练”的双轨教学模式,为青工系统传授真空断路器检修技术及典型故障处置方法,帮助其快速掌握核心检修技能,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生产效能的双突破。
如何确保作业安全也是“大兵团”作战的重难点。每次作业前,全体成员围绕设备平面图进行推演,模拟高空作业坠落、误操作带电设备等20余种风险场景。推演过程中,他们严格执行规范流程,设置软硬隔离设施,做好作业“四提醒”安全交底;针对大兵团中首次参与作业的人员,实施“一带一”老带新机制,确保每位作业人员熟悉设备操作规范和安全要点,有效规避因设备认知不足引发的安全风险。通过这种把问题想在前面、把措施落在细处的管理方式,将安全措施从“纸上条文”切实转化为“现场防线” 。
4月28日,在月山变电所施工现场,12名作业人员正与时间赛跑:他们要在两天内完成2台主变、7组隔离开关、7组断路器等设备的检修预试,为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筑牢安全防线。作业间隙,青年党员王浩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说:“以前觉得检修是‘体力活’,现在明白这是守护千万人出行的‘良心活’。”这种从完成任务到担当使命的认知转变,正是“大兵团”作业模式催生的文化嬗变——当个人的工作与千万旅客的安全出行紧密相连,每个螺丝的紧固、每次数据的记录,都被赋予了沉甸甸的责任。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这个段的“大兵团”正以更旺盛的斗志投身设备检修战场。他们深知,每一次精准的试验、每一处隐患的排除聚宝盆配资,都是对“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生动践行。对于这个段来说,“大兵团”作业模式不仅是提升效率的“利器”,更是守护万家灯火的“盾牌”。
智赢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