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门诊来了个8岁小男孩,妈妈着急地说:"医生您看看,孩子这半年总是挤眉弄眼,写作业时肩膀还一抽一抽的道正网 ,班主任都找我谈话好几次了..."
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据统计,我国6-18岁儿童抽动症患病率高达5%-10%,但超过60%的患儿被误诊为"坏习惯"或"多动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判断孩子是不是真的得了抽动症。
抽动症症状
一、这些"小动作"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很多家长第一次发现孩子异常,往往是因为这些表现:
频繁眨眼(像眼睛进了沙子) 皱鼻子(像闻到怪味) 咧嘴(像在做鬼脸) 清嗓子(像慢性咽炎) 耸肩(像衣服领子太紧)展开剩余77%重点来了:如果这些动作持续4周以上,每天多次出现,而且孩子自己控制不住,就要高度警惕了!
二、3分钟自测:你家孩子中招了吗?
试试这个简单筛查法(建议在自然状态下观察1周):
✅ 运动抽动(打√计数)
□ 眨眼次数>15次/小时
□ 咧嘴/歪嘴>10次/天
□ 点头/摇头>8次/小时道正网
□ 耸肩/踢腿>5次/小时
✅ 发声抽动
□ 清嗓>20次/天
□ 吸鼻子>15次/小时
□ 发出"嗯嗯""啊啊"声
⚠️ 如果累计≥3项,建议尽早就诊
三、专业诊断的"黄金标准"
在医院,我们会通过"四步诊断法":
详细问诊(30分钟起) 会问这些关键问题: 症状第一次出现时间? 什么情况下会加重?(如考试、看电视) 家族有无类似情况? 体格检查(重点!) 颅底触诊:检查寰枢关节是否错位 神经系统检查:排除癫痫等疾病 中医辨证:看舌苔、把脉 辅助检查 微量元素检测(铅超标易诱发) 脑电图(排除癫痫) 颈椎X光(看是否寰枢椎半脱位) 鉴别诊断 要排除这些"李鬼": 结膜炎(眨眼多但能控制) 过敏性鼻炎(吸鼻子但有季节性) 癫痫(发作时有意识丧失)四、90%家长都踩过的诊断误区
❌ 误区1:"长大自然就好了"
——约30%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 误区2:"就是缺镁"
——单纯补镁有效率不足20%
❌ 误区3:"做脑CT就能确诊"
——其实更需要专业医生观察
五、中医怎么看抽动症?
我们认为抽动症是"肝风内动"的表现,常见三种证型:
肝亢风动型 特点:抽动频繁有力,脾气急躁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弦数 脾虚肝旺型 特点:动作无力,伴食欲差 舌象:舌淡有齿痕 脉象:细弱 阴虚风动型 特点:病程长,入睡后减轻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细数六、确诊后该怎么办?
建议采取"三维疗法":
中药调理(治本) 肝亢型:天麻钩藤饮加减 脾虚型:六君子汤加减 阴虚型:大定风珠加减 手法矫正(关键) 通过正骨手法调整寰枢椎位置,临床观察显示:矫正后75%患儿症状明显减轻 康复训练(巩固) 呼吸训练(吹羽毛游戏) 协调训练(跳绳、拍球) 心理疏导(沙盘治疗)七、给家长的温馨提醒
不要反复提醒孩子的动作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保证每天户外活动≥1小时 饮食少吃添加剂多的零食记住:早发现早干预很重要!如果怀疑孩子有抽动症倾向,建议先拍下视频记录症状,然后到正规医院儿科或神经内科就诊。
(本文病例已脱敏处理道正网 ,诊疗方案仅供参考,具体用药需专业医师辨证施治)
发布于:河北省智赢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